今天(12月8日)15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進一步優化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相關司局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國家疾控局傳防司一級巡視員賀青華介紹,進一步優化措施要求進一步優化核酸檢測,強調核酸檢測要聚焦感染風險較高的區域和人員,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縮小核酸檢測的范圍和頻次:
一是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二是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三是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
四是根據防疫工作需要,可開展抗原檢測。此外,還要求對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按照二十條優化措施有關規定開展核酸檢測,不得擴大核酸檢測范圍。
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主要包括:與入境人員、物品、環境直接接觸的人員,集中隔離場所工作人員,定點醫療機構和普通醫療機構的發熱門診醫務人員,以及商超、快遞、外賣等從業人員密集、接觸人員頻繁、流動性強的人員。
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王麗萍介紹,當發現混管陽性后,相關部門應盡快通知混檢人員落實就地隔離措施,并盡快安排對混檢人員上門采樣復核,對于混檢人員的同樓棟、同單元人員不實施臨時封控。
如混檢人員復核為陰性,應立即解除就地隔離措施;如復核為陽性,需落實隔離管控措施,并根據現場流調及風險研判結果,追蹤管理密接和劃定風險區,做好疫情處置。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強調,在秋冬季節,呼吸道傳染病比較多,包括流感等,很多都有發熱癥狀。所以我們要求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必須“應設盡設、應開盡開”,同時要公開電話、地址,方便老百姓能夠就近到發熱門診進行就診。同時也要求發熱門診要擴大接診空間,配齊醫護力量、提升接診能力,不能夠隨意關停,保證診療工作能夠平穩有序地開展,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 郭燕紅介紹,對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分級分類管理工作,是優化措施中一個重要內容。 第一,對于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沒有基礎性疾病或者基礎性疾病處于穩定期的這部分人,可以進行居家自我照護。今天發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對居家照護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 第二,重癥或者有重癥風險的這部分患者要收治到定點醫院,為了確保重癥或有重癥風險這部分患者的救治,我們要求要選擇綜合能力強、救治水平高的醫院作為定點救治醫院,同時配足配強醫務人員。 第三,還有一部分患者,他本身有基礎性疾病或者是以其他疾病為主,到綜合醫院或者專科醫院進行就診,而在就診過程當中,有可能檢測以后是新冠陽性,對于這部分人,我們都已經要求綜合醫院還有專科醫院,無論是在門診、急診還是在住院區域,都要設立緩沖區,這樣能夠保證這部分的患者得到救治,能夠滿足人民群眾醫療服務的需求。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表示,目前奧密克戎毒株致病力明顯降低,一般人群要以平常心對待新冠病毒感染,沒有必要緊張甚至恐懼。居家治療人員在家中要做好防護,盡可能佩戴好口罩,盡量減少與其他家庭成員接觸,必須接觸時注意保持距離。
王貴強介紹,為進一步降低家庭內傳播風險,第一要每天定時開門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第二要做好衛生間、浴室等共享區域的通風和消毒。第三,準備食物、飯前便后、摘戴口罩等,應當洗手或手消毒。擦手時,最好使用一次性擦手紙。第四,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蓋口鼻或用手肘內側遮擋口鼻,將用過的紙巾丟至垃圾桶。第五,用過的紙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裝入塑料袋,放置到專用垃圾桶。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隨時消毒。第六,不要和家庭內其他成員共用生活用品。居家治療人員個人物品要單獨放置。如家庭共用衛生間,居家治療人員每次用完衛生間均應消毒;若居家治療人員使用單獨衛生間,可每天進行1次消毒。 當個人身體出現不適的情況下,什么情況可以選擇自己居家觀察,出現怎樣癥狀之后需要到醫療機構進行就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表示,患者居家觀察需要一些基本的條件,包括有獨立房間居住,沒有嚴重的基礎疾病等。大部分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都是可以居家的,只有少部分有嚴重基礎病的需要到醫療機構就診。他表示,居家觀察強調觀察和治療,一方面要定期測體溫、觀察自己的各種癥狀,同時,如果出現發熱、咳嗽等各種癥狀可以對癥服藥。
如果出現下面五種情況,建議跟社區醫生聯系,如果病情比較重,可以聯系120到醫院進行診治。
第一種情況是出現呼吸困難或氣短。
第二種情況是經過藥物治療以后,仍然持續發燒,超過38.5攝氏度,時間超過3天以上,就應該到醫院。
第三種情況是原有基礎病明顯加重,比如高血壓用藥控制不住,糖尿病用藥控制不住或者出現其他急危重癥的風險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救治。
第四種情況是兒童出現一些嗜睡、拒食、腹瀉、嘔吐等等情況,治療以后不緩解,時間超過兩天以上也要到醫院救治。
第五就是孕產婦出現頭痛頭暈、心慌氣短或者出現胎動異常等等情況,也要到醫院進一步診治。
8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三劑疫苗后死亡風險下降9.3倍至1.5%
國家疾控局衛生免疫司司長、一級巡視員夏剛介紹,80歲以上老年人,如果一劑疫苗不接種,有研究表明,死亡風險14.7%,接種一劑死亡風險降到了7.16%,如果接種三劑疫苗死亡風險就降到1.5%,與沒有接種疫苗相比,接種三劑疫苗,死亡的風險下降了9.3倍。 第一類是不敢打。老年人基礎疾病比較多,健康情況也比較復雜,所以擔心接種新冠疫苗后,會出現不良反應。 第二類是認為沒必要打。部分老年人認為自己活動范圍不大,感染風險比較小,認為自己沒必要接種疫苗。 第三類是客觀上存在困難。部分老年人由于身體原因或者交通不便,可能出行確實存在困難。 我國老年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失能、半失能人員長期居住在家,很少外出,但是在親屬陪伴或者親屬走訪過程中,仍有可能感染導致發病,甚至重癥、死亡,所以還是有必要接種疫苗。考 慮到這些老年人行動不便,為了使他們能夠更加方便接種疫苗,我們延續之前的一些好做法,包括使用流動接種車、開設老年人接種專場和開通老年人接種綠色通道等措施,同時也提出各地可以選派診療和接種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組成接種小分隊,攜帶接種后觀察期間所需要的常用設備和藥品,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門預防接種服務,讓這些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以完成疫苗接種。 針對不敢打的情況,我們要求為老年人接種疫苗時,要認真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嚴格按照預防接種規范工作要求進行操作,做好醫療保障,配備急救設備,加強老年人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映監測和處置,關注老年人身體狀況。 針對認為沒必要打的情況,我們要求針對老年人的特點,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宣傳材料,大力宣傳疫苗接種的必要性,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和動員老年人接種。 針對客觀存在的出行困難等情況,我們要求優化預防接種服務,細化各種便民措施,打通老年人接種的最后一百米,提升預防接種服務的溫度。在這里我也希望老年人積極主動接種疫苗,為自己的健康護航。 第一,對于養老院、福利院平時就要做到很多預防性措施的落實。比如說環境通風、環境衛生,要提醒和協助老年人,包括福利院里面的兒童要做好手衛生,特別是我們的工作人員要規范的戴口罩等,盡可能把新冠肺炎感染風險降到最低。同時,人員也不要相互聚集和相互串門,相對減少這樣的人群聚集和相互流動,做好新冠肺炎的一系列預防工作。 第二,一旦養老院內發生感染,我們也要求養老機構這些特殊機構做好相關的預案,比如一旦發生感染,要科學進行分區管理,所謂分區就是把感染的老人和未感染的老人能夠分別安置,同時工作人員也相對固定,避免影響更多的人員。 很多養老機構也都內設了醫務室,同時也有一些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有相應的聯系,所以對于感染的老人也要進行評估,比如說癥狀比較輕、沒有癥狀,就要安置在養老機構內進行觀察和對癥治療。如果有病情比較重的,或者有的是基礎性疾病加重,就要 及時送到醫院去進行救治。 在養老機構就地治療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發揮醫務室的作用,另外也可以派駐醫務人員進行駐點的專業醫療服務工作,必要的時候還要求在大型集中化的養老機構要派駐一些急救車輛,能夠保證有病情加重的感染老人能夠及時轉運到醫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