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CDC新發傳染病研究室和食品安全與環境衛生科合作,應用RT-半巢式PCR方法,對2007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間收集于南寧市某醫院門診成人腹瀉患者的346份糞便標本進行星狀病毒的檢測,結果檢出6例陽性,檢出率為1.73%,,其檢出率與國內外報道的基本一致。這6例陽性標本再經核酸序列測定證實為人星狀病毒(Human astrovirus),其中4例為血清型/基因型4型,另2例為1型。這6例患者年齡17~29歲,病例全部集中在冬春季。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惡心,但均無發熱。這是廣西首次檢出人星狀病毒,其重要意義在于證實了廣西存在人星狀病毒感染的腹瀉病例,為今后廣西人星狀病毒的防治提供了科學基礎。。
星狀病毒于1975 年在英國首次由Appleton 和Higgins 用電鏡檢測胃腸炎患兒糞便標本時發現,因病毒顆粒表面呈5-6角星狀突起而得名。它是無包膜的單股正鏈RNA 病毒,病毒顆粒直徑約28 nm。星狀病毒屬于一個新的病毒家族—星狀病毒科(Astroviridae),包括哺乳動物星狀病毒屬(Mamastrovirus)和禽星狀病毒屬(Avastrovirus),人星狀病毒為哺乳動物星狀病毒屬的代表種。人星狀病毒在血清型和基因型劃分上一致,現已知有8個型別。世界各地的調查發現人星狀病毒感染相當普遍。人星狀病毒主要侵犯5歲以下兒童,文獻報道的檢出率為2.1-13.9%,它與輪狀病毒、諾如病毒一起成為嬰幼兒病毒性胃腸炎的三種最重要病原體。此外,老年人和免疫缺陷患者也是人星狀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人星狀病毒感染多為散發,也可引起暴發流行和醫源性感染,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流行季節集中在秋冬季。人星狀病毒感染潛伏期1-3天,臨床表現與輪狀病毒胃腸炎相似,以水樣腹瀉為特征,伴嘔吐、腹痛、發熱等癥狀,偶爾見輕微脫水,病情1-4天,可自愈。單純人星狀病毒感染癥狀較輕,一般不發生脫水等嚴重并發癥,給口服補液治療即可。目前尚無疫苗,預防措施主要有注意飲水衛生、食物徹底煮熟后食用、避免共用餐具等。
人星狀病毒作為腸道常見病原,其致病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重視。目前我們正在擴大監測范圍,并改進檢測方法,進一步深入研究廣西不同人群中星狀病毒的感染狀況和分子生物學特征。
(區疾控中心新發傳染病科 譚冬梅 楊哲)
上一篇:廣西舉辦新版《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培訓班
下一篇:2009年廣西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網工作會議在邕召開
copyright © www.jgmled.com 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網站維護: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地 址:廣西南寧市金洲路18號 聯系電話:0771-2518766 網站備案號:桂ICP備08000902號-1
公安機關聯網備案號:45010302000133 本網站提供的醫療資訊,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技術支持: 八桂健康網 電話:0771-2442599